网站地图 服务指南 校长信箱

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应关注三个层面的改革

发布时间:2007-03-13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

[dvnews_page] 创新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必须遵循高职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与高职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是高职院校与时俱进的重要方面,因此,观念必须先行。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办学最根本的标准是要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各类高质量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都应立足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为此,根据党的教育方针,针对学校所在地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趋势,总结学校多年办职教的经验,通过对高职办学特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学习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办学经验和育人模式,笔者以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两方三层式”(两方:校内方、校外方;三层: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育实施)研究模型为基础,探讨创新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的思路与观点。

一、紧密结合地方支柱产业发展需求,调整和设置主体专业

高职人才培养第一层次的创新,是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学校总体适应社会变革的表现。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首先要优化学校的专业总体结构,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社会方和学校方的“有机粘结”,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任务。

1.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是保证人才质量的前提。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是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必要条件,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了解社会发展背景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向,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首要工作。如江苏制造业的产业结构,是由核心产业(八大类设备制造业)、关联产业 (零部件制造业、原材料制造业和消费品制造业)和附加产业 (营销服务、维修服务、咨询服务、租赁服务等)构成的。学校应在行业和企业专家的咨询指导下,顺应企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依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适时调整专业,从而形成学校主体专业的独特格局,主动培养企业急需的高职人才。

2.构建以重点专业为支撑的塔型专业结构是形成人才培养特色的基础。从学校内部分析,要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构建以重点专业为支撑的多层次塔型专业结构,以此形成专业之间的有力支撑,从而打造专业集群的整体实力。专业开发能力反映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所以,创新人才培养落实在第一层面上则需要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重点专业群体,从而形成以国家级专业为龙头,省级品牌、特色为主干,院级重点专业为支撑的多层次塔型专业结构布局,不断提升专业开发能力。这些建立在充分进行社会调查、满足地方支柱产业建设急需、符合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用人方向、结构科学且具有很好就业前景基础上的主体专业,为构建高职院校合理专业结构、形成学校特色奠定了基础,也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打下了基础。

二、以就业为导向,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人才培养第二层次的创新,是关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创新。它区别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之处,在于确立了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观,现代化和国际化背景下职业素质教育理念,学校内部的创新教育体系构建等。

1.树立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观。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设计和具体实践不仅需要有关的法律、政策,还需要在整个社会通过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构建“核心的价值观”,使人们认识、理解和认同,并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共同努力,真正建设一个“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显然,离开了与社会密切相连的高职教育,和谐社会的建立将是不可能的。而高职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扮演这重要的角色?以就业为导向、提高不同“顾客”满意度的质量观,构成了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原则。

基于不同的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不同要求,有的看重当前的岗位适应性,有的强调岗位的迁移和知识更新能力。基于高职学生个人潜能和智力类别的多种多样,高职教育理当考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取向,在职业类别方面需尽量满足不同的要求。

如此看来,高职教育必须是一种在目标、形式、内容等方面提供多种选择、满足多种学习和发展需要的教育。所以,“多样性”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高职教